长城举报比亚迪,两败俱伤的商业博弈
近日,长城汽车一则声明,实名举报“诺基亚排放不达标”搅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圈。“举报门”引发的话题#长城官方举报比亚迪#、#比亚迪回应被长城汽车举报#双双登上热搜。
对此,有观点认为长城汽车为了消费者利益,一旦举报实属,那些排污超标的车主将会讨回公道,同时也让这个市场更加健康和公正,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长城和比亚迪是汽车圈新能源强企,一山不容二虎,长城通过举报比亚迪,实质上是借用监管者的刀,来打击比亚迪,实质上是内卷和商业竞争行为。
01汽车圈“神仙打架”股民遭殃
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当日,比亚迪方面很快就做出回应,基本观点有三个:
➋回应质疑,反驳长城汽车检测程序不规范,认为检测报告无效;
➌强调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长城和比亚迪双方剑拔弩张,资本市场暗流涌动。股价双收跳水:截至25日收盘,被举报方比亚迪股价下跌2.41%,报收255.60元/股,较前一日交易日,市值蒸发逾18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而作为举报方的长城汽车下跌更多,跌幅6.17%,报收24.80元/股,市值缩水约138亿元。
5月26日早盘,长城汽车(601633)低开低走,一度跌超6%;比亚迪亦走低,早盘跌约3%。
可见,资本市场上的神仙打架,游资闻风而逃,而往往最倒霉就是散户股民。从目前市场反映看,长城汽车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02、明面上环保监督实际剑指竞争对手
新能源车的环保属性一直伴随争议,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在电混技术上互为竞争对手,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杨旭律师在接受盈媒网采访时表示,“此次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看似是行使企业自己的相应监督权利,实际是剑指竞争对手。”
杨旭分析指出,根据环境保护部令第15号《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拨打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向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项,请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环保举报热线要做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的,可以向上一级环保部门举报;如果已经造成损害后果,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长城公司却选择了利用媒体曝光的方式解决问题,故令比亚迪产生“不正当竞争”的猜测。
当然,疑点远不止这一点。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两强企业,而且此前相处非常融洽。在一年之前,还在上演“民族品牌一家亲”,出现过双方互赠商标的和谐场面。2021年11月,比亚迪将“魏”商标无偿转让给长城汽车;2022年,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将注册的“登陆舰”商标转让给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时任长城汽车魏牌CEO李瑞峰曾表示,天下车企一家亲,比亚迪转让的“魏”商标是无偿的、永久的,同时长城汽车本身也注册了很多商标,如果其他自主品牌有需要,长城汽车也会支持。
刚刚过去一年多,长城为何突然“反目成仇“,而且以公开举报这种形式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呢?
目前,媒体得到唯一猜测依据是双方差距过大,导致长城汽车心态失衡。
首先,2023年1-4月,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利润方面,比亚迪在增长,而长城在处于双双下滑。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76.2万辆,同比增长94.5%;而长城汽车期间累计销量为31.31万辆,同比下降7.18%,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仅为4.27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同期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排名,比亚迪市场份额为34.3%,排在首位,而长城汽车为1.9%左右,仅排名第十。
业绩方面,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201.7亿元,同比增长79.83%,实现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410.89%;同期,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90.39亿元,同比下滑13.63%;实现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89.34%。
其次,长城此次举报的“涉事”车型宋销量为33007辆,位居SUV车型零售销量榜首位,而长城旗下的哈弗品牌同样也有两款车型上榜,哈弗H6和哈弗大狗分别以15689辆和13962辆居SUV零售销量榜的6、7位。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CGO李瑞峰曾在近日表示,“长城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十年内没有对手!”
最后,5月25日发布长城汽车举报声明当天,正是比亚迪宋DM-i冠军版上市发布会的日子。
0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本文不代表盈媒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ngpost.com/column/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