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新能源车单方“锁电” 宣传续航里程与实际不符
盈媒网5月9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则显示,新能源车投诉较多,单方面“锁电”、宣传续航里程与实际续航里程不符、加价提车等问题困扰消费者。
据统计,一季度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04159件,同比增长6.59%,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占37.23%,合同问题占25.53%,质量问题占18.09%,价格问题占4.90%,虚假宣传问题占3.94%,安全问题占2.54%,假冒问题占1.26%,人格尊严问题占0.76%,计量问题占0.63%,其他问题占5.12%。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售后服务与价格问题投诉比重上升较大。
其中,新能源车的主要投诉有:
1、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如行驶中续航突然断崖式下降或动力电池突发故障断电导致“趴窝”,车辆行驶、充电或静止过程中突发自燃等。
2、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锁电”。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为降低电池使用安全风险,在未告知消费者情况下,通过远程升级系统对消费者车辆的充电功率、放电功率或电池容量进行限制,导致车辆充电速度下降、动力减弱、续航缩短。
3、智能辅助系统相关问题。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失灵、主动刹车迟钝、中控黑屏死机、感应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失效等。四是刹车失灵问题,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广告、宣传材料中夸大宣传或隐瞒汽车的性能、功能、价格、优惠等信息,误导消费者。
1、是新能源车普遍存在宣传续航里程与实际续航里程不符问题。
2、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或超前宣传。一些品牌汽车在官网或4S店宣传具有远程智能泊车、高端芯片、碰撞预警或L3级自动驾驶等功能,但消费者实际购买车辆并无相关功能、配置或功能尚未上线。
3、销售承诺不兑现。如销售人员为提升业绩,随意承诺诱导哄骗消费者购买汽车,事后又无法兑现此前承诺引发纠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配套服务需求随之激增,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问题愈加凸显。特别是充电桩安装难,已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1、充电桩安装难过小区物业关。一些小区物业以电容量不够、车位不足、无固定车位等为由拒绝为业主安装充电桩出具同意书,但同时又引进第三方充电桩公司在小区设置公共充电桩,业主充电需支付更高的费用。
2、充电桩安装难过开发商关。一些新建小区开发商及其关联物业公司为售卖高价充电车位,以消防安全为由拒绝为已购买固定车位的业主出具同意安装充电桩证明。
3、是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不足。公共充电桩分布区域不平衡,部分地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充电桩覆盖面不够、建设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充电需求。
4、充电桩运营维护不到位。部分充电桩运营公司缺乏足够的管理和运维能力,消费者充电时遭遇故障桩、无电桩等问题;一些公共停车场对燃油车长时间占用充电车位缺乏有效管理。
中消协建议,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关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建议加快研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数据归属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支撑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建议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服务供给,提升公共充电桩等设施的有效供给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个人充电桩的资源共享。新建居住社区要按照有关城市停车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充电设施,确保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本文不代表盈媒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ngpost.com/car/252.html